【家校共育】最好的教育是:老师不姑息,家长不护短,孩子才有未来
2024-10-30 15:44:4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衡水冀州区三小教育集团东校区 | 编辑:李彤 |         
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一次演讲中直言:“教育孩子必须有惩戒,甚至是严厉的惩戒。”

钱教授认为,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,孩子必须要管教,犯错要付出代价。
确实是这样,有管,有教,有罚才是好的教育。
教育需要温柔,也需要坚定的力量,适度的惩罚才能让孩子心中有敬畏,才会行有所止。


01

老师不姑息

孩子才有未来


古语有云:“凡善怕者,心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纠有所止,偶有逾矩,安不出大格。”

很多孩子都觉得老师是个“坏人”,老师也认了。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敬畏之心,才能敬畏课堂,敬畏知识,敬畏未来。

没有人愿意当一个坏人,但在教育中,为了孩子,老师愿意做这样一个“坏人”。

老师没办法对孩子太好,太温柔,因为教育的底色,从来不是绝对的放任和快乐。

教育的本质是好习惯的养成,也是坏习惯的根除。现在流行的快乐教育,正在让孩子误入歧途。

教育里一定有痛苦的成分,完全没有惩戒的教育,不是真正的教育。

疏忽,在所难免。抱歉,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。

老师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,但一定都心怀理想,抱着教育孩子的热忱,为所有学生尽心尽力。

虽然孩子是家长的孩子,但也是老师的学生。对学生负责是老师的职责,是师德,也是个人品德。

所以要把孩子留堂时,请家长不要抱怨;要联系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时,家长不要推脱。

我们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始终都一样。老师其实很简单,简单得只想让孩子有一个好未来。




02

家长不护短

教育才有力量
古人云:“慈母有败子,严家无悍虏”。
意思是,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、袒护姑息,就会养成败家之子;
而家法比较严格的家庭里,就不会出现不服管教的孩子。
家长对孩子护短,会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我反省能力,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一个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。
一名女老师因学生迟到了,罚站了那位学生几分钟。
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,她被带走关入审讯室7小时。
原来,被罚站的学生的爸爸是当地派出所的副所长,他利用了自己职务之便把女老师关进派出所的审讯室。
学生犯错,老师适当惩戒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但这个家长偏偏要护短。
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到老师,还会让自己的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,将来越来越难教育。
没有是非观念的护短,只会将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推越远,一错再错,毁了孩子的未来。
家长过度的护短行为,会增强孩子的依赖性,在“护短”的盾牌下成长的孩子,也会缺乏一颗感恩之心。
再次提醒各位家长,非理性护短,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,使孩子不明辨是非、美丑。
家长的“护短”也许会让孩子做出无法弥补的错事,甚至走向犯罪,坑害孩子的一生。
孩子需要的不是无原则的“护短”,而是理性的爱,请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,不娇惯,不溺爱,不放纵。





03

最好的教育是

老师给力,家长接力,学生努力

卢梭说过:“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,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?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。”

玉不琢不成器,树不修不成材。

你不舍得管教孩子,社会就会替你狠狠地教育。

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左右手,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一致的,渴望孩子成才的心是一样的。

对孩子的成长负责,就不能一味地对其让步。

正如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所言:“教育不能一再让步,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。”

所以,家长不护短,老师不姑息,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。

致最好的教育——

有管、有教、有罚、有爱,才是最好的教育。

身为家长,不娇惯、不护短,教育才有力量。

身为老师,不姑息,不放任,孩子才有未来。

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,莫过于既拥有手持戒尺、眼中有光的老师,又拥有永不缺位、关爱而不溺爱的家长。


都说,教育的实质是:好老师奖惩分明,好父母宽严相济。

一个优秀的孩子,从来都不是天生的,而是通过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,从而逐渐成长起来的。

共勉!


- End -


责编:李彤

一审:李志

二审:郑玉波

三审:尹青山

来源:衡水冀州区三小教育集团东校区

热点
政务要闻
专栏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